一次比一次有进步说课稿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一次比一次有进步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次比一次有进步说课稿 篇1
一、班级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14人,在语文学习能力方面学生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大致可将他们分成三组。沈酉菁等A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接受能力也比较好,具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 B组学生能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能朗读一些简短的句子。而C组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的能力非常差,只能进行简单的复述,思维直观具体。
二、教材分析
依据班级学生的现状,此次我选择了一篇短小、有趣的童话故事《一次比一次有进步》作为本次公开课的教学内容。本故事以通俗的语言,充满童稚的笔触,生动形象的描绘出一只从学习认真开始到终于学会了认真的可爱小燕子形象。通过燕子妈妈与小燕子的三问三答,不仅介绍了冬瓜与茄子大小、颜色、外形三个方面的区别,还向大家生动的展现了一只通过仔细观察,不断取得进步的可爱小燕子形象。进而激发学生们向小燕子学习,做一个爱动脑筋,做事认真的好孩子。这篇课文的教授主要为了解决两点:
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冬瓜和茄子的不同。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读出不同角色的不同语气。
3、情感目标:使学生懂得做任何事情都应当认真的道理。
三、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结合课文内容,我通过播放录象《秋天的菜园》,并配以《小燕子》音乐,引出本课的主人公,从而激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开始学习。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主要通过让学生观看课文动画及听课文朗读,并要求学生思考:小燕子去菜园看了几次?这样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听,可以让他们有目的的听,对课文建立一个初步的整体感知。
3、品读课文,读中明理:
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进入课文所营造的氛围中,使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体会主人公的情感,培养读的能力。如:小燕子观察冬瓜和茄子三次不同的发现,以及三次中小燕子的心情,让学生采用不同形式的读,体会小燕子的快乐。而燕子妈妈的三次不同的态度,则通过老师的范读、学生练读等营造出气氛,从而让学生从小燕子的故事中明白做任何事情都要认真的道理。
4、积累语言,升华感情:
这个环节的设计我主要为了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通过分角色朗读,让学生读出不同角色的不同语气,进而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达到感情的升华。
训练是阅读教学的中心环节。因为知识在训练中巩固,能力在训练中形成,思维在训练中发展,习惯在训练中培养,情感在训练中陶冶。在教学中,我力求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导,训练为主线”的原则,组织课堂教学。如教学“冬瓜大,茄子小”时,我引导学生做动作来理解“大、小”的意思,没有“纸上谈兵”讲意思,而是让学生读句子、做动作。这样,有动有静,动静搭配,既使学生学得快乐,又通过训练代替了教师的千言万语。这一点,在读的训练中更得到了体现。通过“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导读课文,加深理解;朗读课文,体会感情;分角色朗读,升华感情。”这几个环节的.设计以及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帮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懂内容。
一次比一次有进步说课稿 篇2
一、 说教材
《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是人教版第一册中的一篇童话故事,课文用拟人的手法,通过燕子妈妈和小燕子的对话,告诉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观察能力,能掌握一些观察事物的方法。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这篇文中的极大部分认读的问题应该不大,所以我把它们在阅读教学中,把识字教学和阅读教学相结合。在朗读方面,因为前面接触的大多是诗歌,韵文,这样的童话还是第一次涉及,朗读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多时间,多形式,多层次朗读,让学生读中有所悟,感受阅读的乐趣。
《一次比一次有进步》的文章是在一问一答中展开的,学生的语言也应该是在一问一答中积累的。在设计时,我从学习“问”、学会“答”、练习“说”几个方面来培养锻炼学生的说话,表达能力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拓展。综合以上几点,我把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学会本课12个生字,会写生字,在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能有感情地读好燕子妈妈和小燕子的对话之间的对话,同时学会有礼貌地问和完整的回答问话
二、说流程
接下来我想说说我这堂课的流程:第一部分是课件导入,认读课文,放在课文开始,一是用来调动学生的兴趣。第二、是因为歌曲的动画恰好让学生感性的认识,由此引出课题,也比较自然。
第二部分是学词读句,感受雨点:在第二部分中我先让学生自由读全文,整体感知课文,以“多、快、熟”的要求进行识字比赛,充分调动学生的识字积极性和识字效率。接着便是分段教学。而老师有意识的指导学生观察燕子三次观察不同的结果。一是为了训练学生的语言,二则是为下面学习作了铺垫。从听录音知道是谁在问谁、在问些什么?接着通过角色转换学会读词句的语气;在学习答时:从小燕子的回答入手,知道“回答”的这个词的意思,继而拓展让学生来练习回答,说完整话;在学习说时,已放手让学生自己读,最后提出自己心中的疑问“为什么妈妈说小燕子一次比一次有进步,为下节课存疑,留悬念。
第三部分是整合全文,指导书写:由于前面一直是在分段教学,所以在课结束之前以老师问,学生答的形式来引出这课中所学过的几个自然段,进行充分整合。
三、说细节
纵观本堂课,不管我今天是否做到,但我力求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生字教学与阅读教学相结合,识字教学要后伸,从字到词到短语后到一句话,如在教学第一句话时,有个生字宝宝单独想和我们见面,出示“菜”进行认读,接着是出示其它的生字宝宝。生字前后在不同的语境中多次出现。事实也证明,在语言环境中识字是优质高效的。这一环节的设计认准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把识字、解词、读句、学文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凭借课文语言理解词义,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进行朗读。这中滚动式的教学,意在让学生通过多层面的语言实践,理解巩固新学的词、句,读通课文,读懂课文。
二是以读为本,培养学生的语感,读中感悟。低年级的儿童刚刚开始学习规范的语言文字,处在语言文字训练的起始阶段。对于他们来讲,正确的朗读是学生理解课文最直接有效的方式,所以要让学生有表情、有动作的朗读。
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这节课中,学习“问”“答”这一环节中,我正是从这一原则出发,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来感悟,理解文本。如师生问答读、指名读、齐读……。
三是体现人文性的渗透。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学生作为人是一种生长着的生命的存在,他需要教师从人文的高度对其生命加以关照。学生练习读问句“你再去看看冬瓜和茄子有什么不同?”除了读出问句的语气,同时,也渗透了妈妈对小燕子的鼓励。
一次比一次有进步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是人教版第一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是一个童话故事,讲了燕子妈妈三次让燕子到菜园去看看冬瓜和茄子有什么不一样。小燕子每次去都有不同的收获,它一次比一次有进步,使燕子妈妈高兴地笑了。这篇课文告诉孩子们:对一件事物,只有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才能有比较全面的了解。
课文有两幅插图,不仅有助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可以使学生产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让他们学会观察事物的方法。
二、说学情
童话故事《一次比一次有进步》的主人公小燕子与它的妈妈之间发生的故事,已如同生活中的一年级的小学生和他们的妈妈之间发生的故事一般。这让他们读起来备感亲切,很自然拿自己的言行去和小燕子进行比较;最后把小燕子当成学习的榜样,并从小燕子的故事中去明白做事要认真的道理。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将教学目标制定为:
三、说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15个生字,培养学生自主识字能力。
能力目标:图文结合,角色朗读,深入理解课文。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依据教学目标我将教学重点、难点设计为: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理解燕子妈妈最后笑了的原因,从而明白做事要认真的道理。
教学难点:
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读出不同角色的不同语气。
教具准备:
小燕子和燕子妈妈、冬瓜和茄子贴图、实物(西红柿和黄瓜)、头饰、多媒体课件。
四、说教法
在教学时,我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原则,把指导朗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有意识地对阅读方法进行指导,真正收到以读代讲,以读促思、以读助讲,以读悟情的效果,为此设计以下教学方法:
1、朗读感悟法。 2、自学、合作、探究法。
3、评价、鼓励法。 4、多媒体教学法。
五、说学法
语文学习教无定法,重在得法,贵在用法。为此设计以下学习方法
1、竞赛、游戏法。 2、自学、合作、探究法。
3、读、思、议结合法。 4、实物观察法。
六、说教学过程:
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习惯。”结合本课的特点,根据学生实际,我设计了五个环节:
环节一:音乐入题,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一上课,我首先让孩子们边听边唱一首大家耳熟能详的儿歌《小燕子》后质疑:小朋友你们喜欢小燕子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个关于小燕子和她妈妈的故事,出示课题《一次不一次有进步》引导学生读题并质疑:燕子妈妈为什么夸小燕子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设计意图:通过插入动画音乐,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带着问题,怀着好奇的心情进入学习。
环节二:初读课文、读中识字。
1让学生自由读课文然后出于导学提示:在读的时候,用圆圈把生字组成的词语宝宝圈出来,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住它。2再出示“帮小燕子找家”游戏,采用小老师领读,开火车读等方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产生自主识字的兴趣。3最后出示词语,找出哪两个生字宝宝没有组词,由此引出“躺”和“挂”的教学。然后让学生通过图片直接贴在黑板上理解这两个字,加深印象,帮助识记。
设计意图:通过制作“小燕子找家”的小游戏对学生自学生字的情况进行检测,使他们能更好的学习课文。
环节三:品读课文,读中明理。
1让学生听课文录音,一边听一边想,出示自字要求屋檐下,燕子妈妈让小燕子去干什么?请同学们用横线划出燕子妈妈说的话。2然后指导学生学习燕子妈妈说的三句话,引导学生读出妈妈温柔、亲切的语气。(可采用个别读、比赛读、表演读方法)再抓住重点词看看,再去看看,再去仔细看看体会燕子妈妈一次又一次耐心教导和鼓励小燕子去观察。3由于一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兴趣容易转移,我设计课间律动这一环节让学生跟着钢琴曲做燕子飞翔的动作跟着小燕子到菜园去看看,再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然后找出小燕子去了菜园几次?它看到了什么?用波浪线划出小燕子说的话。4指导学生学习小燕子说的三句话,读出小燕子经过自己一次有一次的仔细观察后,发现冬瓜和茄子不同的那种一次比一次高兴、快乐、惊奇的语气。5出示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小燕子三次发现冬瓜和茄子的不一样?第一次发现冬瓜大,茄子小。第二次发现冬瓜是青的,茄子是紫的,第三次发现冬瓜的皮上有细毛,茄子的柄上有小刺。这里用放大镜放冬瓜和茄子图片,引导学生体会小燕子观察得认真,连这么细微的不同都发现了。6分角色朗读,可以配上自己喜欢的动作。7最后、请学生小组讨论想一想,燕子妈妈为什么夸小燕子一次比一次有进步,多多鼓励学生,让他们明白是因为小燕子观察一次比一次认真。
设计意图:通过电子白板的互动,多种形式的读和评价,老师适度点拨,寓教于乐,乐中求学。
环节四:动画回顾、角色表演。
出示动画版的《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播放动画视频后让学生戴上头饰上台表演。
设计意图:通过链接课文视频动画和学生角色表演,让学生在快乐中加深对故事的印象,从而明白做什么事都要认真。
环节五:拓展延伸、学以致用。
出示实物水果(黄瓜和西红柿)让学生发现这两种水果有什么不一样?让学生用 “妈妈,妈妈,我发现了……”句式回答,由此让学生明白可以用眼睛看、还可以用手摸、嘴尝、鼻子闻、耳朵听等方法发现它们的不同点。
设计意图:通过口语交际,延伸课文内容,拓展学生思维,提高其口头表达能力,教给学生观察事物的方法。
七、说板书
结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征,我采用“图文式”板书来突出重点,为学生理清思路。
板书设计:
一次比一次有进步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是人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的一篇课文。本文采用童话故事的形式把这一道理渗透在课文的字里行间。瞧,小燕子真是个好孩子,燕子妈妈让它到菜园里去看冬瓜和茄子有什么不一样,它一连去了三次,在妈妈的启发下,它观察得一次比一次认真仔细,每次都有新的发现,终于了解了冬瓜和茄子的不同特点。这则童话告诉我们只要仔细观察就有新的发现,这样才能了解事物的特点。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认识1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认识新笔画横勾,认识新偏旁“王”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懂得只有认真观察才能了解事物的特征
三、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制定以下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朗读课文
四、说教法学法
考虑到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设置情境教学法、朗读法、质疑法,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他们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欲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实践经验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主动去周边的客观事物,发展思维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结合课文内容,我通过播放录象《秋天的菜园》,并配以《小燕子》音乐,引出本课的主人公,从而激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开始学习。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主要通过让学生观看课文动画及听课文朗读,并要求学生思考:小燕子去菜园看了几次?这样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听,可以让他们有目的的听,对课文建立一个初步的整体感知。
3、品读课文,读中明理:
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进入课文所营造的氛围中,使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体会主人公的情感,培养读的能力。如:小燕子观察冬瓜和茄子三次不同的发现,以及三次中小燕子的心情,让学生采用不同形式的读,体会小燕子的快乐。而燕子妈妈的三次不同的态度,则通过老师的范读、学生练读等营造出气氛,从而让学生从小燕子的故事中明白做任何事情都要认真的道理。
4、积累语言,升华感情:
这个环节的设计我主要为了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通过分角色朗读,让学生读出不同角色的不同语气,进而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达到感情的升华。
训练是阅读教学的中心环节。因为知识在训练中巩固,能力在训练中形成,思维在训练中发展,习惯在训练中培养,情感在训练中陶冶。在教学中,我力求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导,训练为主线”的原则,组织课堂教学。如教学“冬瓜大,茄子小”时,我引导学生做动作来理解“大、小”的意思,没有“纸上谈兵”讲意思,而是让学生读句子、做动作。这样,有动有静,动静搭配,既使学生学得快乐,又通过训练代替了教师的千言万语。这一点,在读的训练中更得到了体现。通过“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导读课文,加深理解;朗读课文,体会感情;分角色朗读,升华感情。”这几个环节的设计以及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帮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懂内容。
一堂课中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各种感官,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因此写的环节也必不可少,在最后几分钟我安排了生字书写的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