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观后感
看完一部经典作品以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观后感了。在写观后感之前,可以先参考范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生的观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人生的观后感1《我的人生我的课》通过一节生动的课程:《寻找语文的魅力》揭示中国基础教育在具体课程领域存在的缺失,同时并不就课论课,而是从阅读、兴趣、因材施教、全面发展几个不同角度出发,着力传播科学的教学方法、解读学生的心理症状、展现教育领域正在推进的变革。
它不仅在内容上力求传播新知,在不违背纪录片真实性的前提下,进而达到最佳叙事效果。片中首次提出“生活课”的概念,即“一切的教育都是为生活做准备,教育的目的不在于制造专家学者,而是培养人格完整的男男女女。”以此来呼唤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说明中国的教育正在悄悄地改变。
我们是中国人,只要一提起语文,常常会让人心动不已:或为之开颜,或为之神伤;或为之振奋,或为之憔悴。然而,我是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关于语文的教学,却又让那么多的人充满失落、欲说还休!面对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压力,教师们所面临的问题不仅在于切实地更新教育理念,更在于厘清许多实际存在的困惑。
困惑一:课改一开始,我们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新课程大大压缩了必修课的课时,新教材却没有减少内容含量。内容多,要求高,课时不够的矛盾非常突出。一学期要上两本教材,几乎每节课都要讲一篇新课文,赶进度、开快车,知识难掌握,基础难巩固,新课标理念太理想化,新教材体系太无序化,新课堂教学太粗略化。总之,教材体系新、内容多,教学课时少、任务重,对我们老师的教学是个极大的挑战和压力。
困惑二:从实践情况来看,我们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他们阅读面较窄,阅读能力较差,对文字的理解能力不强。
困惑三:我们现在的学校大多数仍是大班级,但当看着黑压压的教室,面临着二三十双眼睛的时候,犹豫退缩了。因为教师不得不考虑一个现实问题:怎样让如此多的学生在短短的三十五分钟里既有序又活泼地学会,又能让每位学生都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呢?我想也有很多老师也希望组织新颖活泼、能够体现学生个性的课堂教学吧。
显然,这让我们承载丰富人文特征的语文学科很是压抑。语文课要跳舞,但是还必须带上那丑陋的枷锁。这应该是广大语文教师都能感受到的。现在《我的人生我的课》第一集中带领我们去寻找语文学习的魅力,帮助我们解决了语文学科中存在的困难,教会我们如何劈去枷锁。但我想应对新事物,总是需要一定的磨合期,要顺利地度过这个磨合期,关键取决于个人应对的积极态度和正确方法。比如关于怎样解决每一科目的教师都面临的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时数之间矛盾问题,关于我们语文我是这样想的,如果采用“小步快跑”的方法,把新教材每个板快每一个专题的课文一篇不落地教过去,则违背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对必修课程目标的理解:“阅读与鉴赏部分中,要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因此,不敢大胆删掉、或略讲自读一些篇目,平均用力,必然造成文本阅读不深不透,为了赶进度而丧失阅读的深度与精度,同时也剥夺了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发展机会,忽略了学生个性化的阅读。可见,在课内教授时对新教材进行一定的取舍,是课时限制下的必然选择。
英国作家德·昆西在《致一位青年的信》说:“文学的全部目的是给人以力量,而不是授人以知识。”语文的力量,来自于欣赏者文学趣味的生成、美好情感的孕育、价值观念的树立、审美能力的提高等等。语文的动人,源于研习者纯正、成熟的趣味。
听听英国哲学家、数学家怀特海的声音:在你丢掉你的课本、焚毁你的听课笔记、忘记你为考试而死记的细节以前,你的学习是无用的。
如果我们始终离不开教师的备课笔记,抛不开学生的练习簿本,不能从琐碎的知识中走出来,不能从功利的历练中跳出来,那么我们所学的“语文”并不是真正的语文,这样的“语文”只能是大打折扣的语文。语文教学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趣味。如果我们的学生有了纯正、成熟的语文趣味,就会对语文产生发乎内心的好感,为它喜悦,为它忧伤,为它付出,为它收获。唯其如此,语文学习才能成为他一生的自觉行为,语文才能给人以力量,并影响他的一生。让知识像淌过学生心田的清流,滋养学生的心田,为他留下一片葱绿的情感、思想和智慧,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本质追求。这既是新课改对我们的要求,也是教师个体追求自我实现的精神需要。
最后,我想用屈原的一句话来自勉:“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人生的观后感2这是一部超越常规的黑色喜剧片
一服医治战争创伤的最佳良药
拥有温暖的质感,清新、达观,而又生机盎然
在第71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意大利影片《美丽人生》出人意料地获得了最佳外语片、最佳男演员、最佳原创电影音乐三项大奖,一举成为本届奥斯卡最大的黑马。象这种描写第二次世界大战犹太集中营中悲惨生活的电影很多,最著名的莫过于《辛德勒名单》。然而天性乐观幽默的意大利电影艺术家出人意料地从陈旧的创作素材中挖掘出了新鲜的东西,最近在本市放映的《美丽人生》,即在充满鲜血和死亡的集中营里找到了一种美丽。
电影《美丽人生》这部影片是由意大利著名喜剧演员兼导演罗伯特。贝尼尼自编自导自演的一部黑色喜剧片。“这是个简单的故事,但不易说,像寓言,有喜有悲,也想寓言,叫人不可思议。”《美丽人生》由此拉开了序幕,这是圭多
抱着儿子约舒亚走出灰暗潮湿的集中营,走向光明的出口之际的一段独白,这也是对这部影片创作初衷最为精确的阐释吧。
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一段沉重而严肃的世界悲剧历史,在同题材的电影《辛德勒名单》,《拯救大兵雷恩》中领略到鲜血淋淋的战争硝烟。不同于以上标准美式二战题材制作出的恢弘气势与正面描写,同样是展现战争残酷与人性的战争影片,经意大利这个法西斯发源地之一摄制组出的《美丽人生》,却跳出了模式化战争题材影片叙事的旧式思维与常规角度,把卓别林“含泪的微笑”写作方式融入到二战这个国际大环境中,描写小人物的悲欢离合,还原了最真实的人性,也成全了犹太民族这些朴实善良的人们最美丽的人生。
圭多作为乐观智慧的象征,在一个残酷的年代,尽管他无权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但是他选择了对待生活的态度—永远笑对生活。他可以温暖妻子的,就是他永远的“早上好!公主!”留给儿子的是一个永远开心的父亲形象。最后的微笑,也是他留给儿子的最好的礼物。除了展现圭多生性乐观向上的“小我”智慧,影片还意图通过“卓别林式的喜剧”为大家展现了一个关于种族尊严的“大我”情结。影片处处流露出这样的暗示,“含泪的微笑”场景无处不在。圭多这样的小人物在法西斯纳粹所谓德意志优秀民族的民族压迫下,依然以自己的方式对抗着主流社会与“上等”贵人。这位正义,善良,乐观,智慧,坚强的集大成者,即使在幸福十分和妻儿一 ……此处隐藏9298个字……的爱质朴纯真,她以她的那种充满激情而又实际的做法表达了她炽烈的爱。就在高加林离开讲台,失意无奈之时。她的爱给了高加林精神上的慰籍,但仅此而已。因为,这爱实在是太单纯、太无助了。虽然,那时的刘巧珍是幸福的,她被自己倾慕以久的“先生”所爱着;那时的高加林也是幸福的,他被大马河川里最俊的姑娘所爱着。但实际上,这爱的天平能平衡吗?不能。
当高加林重新离开土地,走进城市,重新遇到了他的同学黄亚萍时,这天平瞬间就倾斜了。与巧珍相比,黄亚萍无疑是位现代女性,她开朗活泼,却又任性专横,她对高加林的爱表现出一种强大的征服欲。高加林的确与她也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他们有着相同的知识背景,有着许多感兴趣的话题。当他们俩口若悬河,侃侃而谈之时,高加林便进入了一种艰难的抉择之中。当高加林隐隐地有了这种想法时,他的念头便很快又被另一种感情强迫着压下去。他想起了巧珍那亲切可爱的脸庞,想起了巧珍那种无私而温柔的爱。可是,当巧珍带着狗皮褥子来看他时,他的那种难以言说的复杂感情一下子就表现出来了。在经过反复考虑后,他终于接受了黄亚萍的爱,无情地拒绝了深爱他的巧珍姑娘。更令人感伤的是,当高加林委婉地对巧珍表达了他的这种选择后,巧珍没有任何言语只是含泪默默接受,她没有过多地去责怪高加林,反而是更担心加林以后的生活,劝他在外地要处处小心,不要操心自己,但是泪水却在脸上刷刷地流淌着。也许,在巧珍眼里,爱他,所以离开他,爱他就要给他幸福。这一点着实令无数读者为之动容。
然而,仅仅单纯的去指责高加林喜新厌旧,结果遭到了命运的惩罚是片面的。姑且不去评判孰是孰非,客观来讲,我们是否可以想像不识字的刘巧珍和高中毕业生高加林之间有多么严重的代沟吗?巧珍只会和他唠叨庄里的水井修好了,老母猪又下了几个崽子,完全无法进入高加林的内心深处,即便当初他们在一起,那也是他在遭受他人打击时极度需要人安慰的结果。书中是这样评价可怜的巧珍“再说些什么呢?她自己也不知道了。她除过这些事,还再能说些什么,她绝说不出十四种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复合能源。”可以说不识字的刘巧珍和高中毕业生高加林之间的爱情悲剧从一开始就是注定的,即使没有城市姑娘黄亚萍的出现,这种结局也不会变。
爱情并不只是简单的相濡以沫,还需要精神上的共鸣,两个人必须要般配。其实高加林很早就发现了两人之间的遥远距离,只不过在他痛苦和困顿的时候,他舍不得放弃刘巧珍这个美丽而温顺的女子,一旦他来到了广阔的天地,发现自己还能够飞得更高,便能够痛下决心,将刘巧珍抛弃。有句话这样说“谁比谁清醒,所以,谁比谁残酷。”用在他们的身上,实在是再恰当不过了。
人生的观后感8前两天的一个深夜,在央视6套电影频道“艺术影院”栏目观看了一部塞尔维亚电影《牛奶配送员的奇幻人生》,印象颇深。这两天,电影的一些情节老是在脑海里浮现,有点挥之不去的感觉。电影中古朴的村镇、美丽的大自然风光,以及富有斯拉夫民族特色的音乐都挺吸引人。
这是一部描写上个世纪90年代南斯拉夫解体,发生国家分裂、民族内乱的现实题材影片,叙述了一位塞族乡村牛奶配送员在战争中的悲喜交错的经历。但导演并没有拘泥于“逼真”,而是通过一些荒诞的场景安排及人物细致刻画,让观者加深对男主人公的印象,对他产生了深深的同情心,并对故事背景和电影寓意有了进一步探究的兴致。
电影的情节并不复杂。这位塞族乡村牛奶配送员所在的乡村,因外来势力干涉发生了民族对抗,正在经历一场战争。双方对峙,时不时地互相枪击、炮击,村民们执意要通过武力抵抗,保卫自己的家乡不受战火摧残。当地的一位前南斯拉夫的优秀女体操运动员,深爱着她的邻居(男主人公)——这位行为有些怪异的牛奶配送员(不管晴天雨天,他总是架着一只隼,打着一把黑伞,骑着一头毛驴送牛奶),一心想着等到战争结束后与他结婚,而牛奶配送员却未置可否,似乎对她没有什么感觉。此时,有一位意大利姑娘(莫妮卡·贝鲁奇饰演)被人从难民营卖到此地,买方正是那位女体操运动员,她想让这位意大利姑娘成为自己在外当兵的兄长日后的新娘……可是没想到,在日常接触中,牛奶配送员与这位意大利姑娘对上眼了,彼此之间有了爱意。战争宣布结束后,女体操运动员的兄长从军队回到了家乡,他似乎也接受了牛奶配送员,同意他成为自己的妹夫,兄妹俩打算在同一天举行婚礼。可是牛奶配送员仍然与意大利姑娘情意缠绵……就在婚礼举行的前一天晚上,两人还呆在一起,直到被那位女体操运动员发现,于是她便醋劲大发,两个女子便扭打在一起,弄得那位牛奶配送员挺尴尬,他左也不是,右也不是,三个人从他的住处一直闹到晚会现场。好在此时女体操运动员的兄长已经喝醉,没有察觉,还要求他们一起跳舞。于是两位女子一边一个,挽起牛奶配送员的胳膊,一起加入到欢乐的人群中在广场上跳起舞来,他们都没有察觉第二天会有一场灾难悄然到来。听得懂音乐的鹰隼;“咬人”的大钟;跳进猪血,招引苍蝇作为自己食物的白鸭;对着镜子跳着生蛋的母鸡等怪异情节的出现,让电影的上半段越发像是一部带有荒诞情节的轻喜剧。
战争虽然宣布结束,但平静的生活并未到来。第二天上午,一队士兵乘直升机空降到此地,他们执行的任务就是要抓捕那位意大利姑娘。因为她以前曾在法庭上作证,让一位英国将军被判有罪坐了三年牢。将军得到了她在此地的消息后,雇人来捉拿她实施报复。这队士兵十分残忍,他们先派狙击手干掉了守卫村庄的几位村民(都是那位牛奶配送员的好伙伴),然后又用火焰喷射器屠杀了所有村民,包括女体操运动员和他的兄长,甚至后来连那头小毛驴也成为射杀的目标。那位意大利姑娘因为躲到了水井里而逃过一劫。牛奶配送员在送奶路上因遭受到一条蛇的缠绕(他原先曾多次倒牛奶给这条蛇喝),令他躲过这一灾难。回到村子里看到这副惨象,他义愤填膺,先是用黑伞干掉了原先潜伏在村子里的奸细,然后救出那位意大利姑娘,两人一起逃出村外。一路上,他们钻森林、跳悬崖、滚瀑布、躲树洞、潜苇丛,甚至混在羊群里躲避追兵,先后还干掉了三位追杀而来的士兵。然而,“有情人”并未“终成眷属”,就在牛奶配送员的面前,那位身陷雷区的意大利姑娘不慎引爆了地雷,顷刻间香消玉殒。吃尽千辛万苦,换来的却是这样悲伤的结果,令牛奶配送员痛不欲生,他也想踏雷,追随自己心爱的人而去,后被一位牧羊老人劝阻。电影的结尾是:十五年过去了,这位已经显得苍老的牛奶配送员一直在做一件事,他不断地从采石场背来石块,要想把那片夺去姑娘生命的片土地填满……这部电影的下半段俨然就像一部正剧,情节紧张刺激,始终让人揪着心在看。而看到最后,会深深地为这位牛奶配送员的遭遇而感到难过,也会自然而然地诅咒那些剥夺他人幸福和生命的刽子手。
其实,了解了南斯拉夫国家分裂的那段历史,就不难理解导演拍摄这部艺术电影的寓意:一个国家内的各民族若不能平等、和睦相处,便会让外部势力有机可乘,最终导致国家分裂、人民遭殃,而战争不仅会造成生灵涂炭,而且还会在历史上留下难以愈合的伤痛……就像电影结尾描绘的那样,多少年过去了,战争造成的“伤疤”,总也无法掩盖掉。
事后上网查了一下,这部电影拍摄了三年,于20xx年9月在威尼斯电影节首映,曾获得过第73届威尼斯电影节的金狮奖。20xx年2月该影片在塞尔维亚公映。